哪邊涼快哪邊去:日治時期的納涼會

哪邊涼快哪邊去:日治時期的納涼會

 

不論古今,不管何處,炎炎夏日,那炙熱的高溫,都是對人們的一天考驗。滿佈皮膚的濕黏汗水,煩躁情緒隨著溫度高升,不同於冬季的寒冷,至少還能靠著升火、厚衣、熱食……等等保暖之道渡過,夏天這炎魔巨獸令人無處可逃。

 

在歷史中,達官貴人、有錢有勢者,一遇夏日,大多就抛下日常的一切,前往各大避暑勝地,在湖泊、樹林環繞下躲避暑氣的侵襲;相形之下,一般平民老百姓只能想辦法利用夏夜的涼風,安排各式各樣消暑的活動,用來忘卻白日艷陽的毒辣殘暴。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的舉辦的「納涼會」,就是夏日庶民生活,努力尋得清涼的一帖藥方,用慶典活動的歡娛欣喜,沖淡溼熱,忘記酷暑,身心重新充電,迎接下一個陽光普照的明日。

 

就像當時臺灣許多新事物或風俗一樣,納涼會的歷史溯源於日本。自江戶時代起,納涼會已經是重要的常民活動,在夏日夜晚,攤商聚集河畔兩旁,民眾扶老攜幼,全家出遊,最後以施放煙火作為活動的最高潮。浮世繪名畫家歌川廣重的〈兩國橋納涼花火之圖〉,就描繪了江戶人民聚集在隅田川的兩國橋,或行走於橋上,或乘舟於河面,共同納涼,欣賞煙火於空中綻放的夏日風情。

 

〈兩國橋納涼花火之圖〉,歌川廣重,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Photo Credit :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Public Domain

 

哪邊涼快哪邊去

日人治理臺灣後,固定的夏季慶典也引入島上,最初僅在臺日人社群流行,一邊抗暑消熱,順便一解思鄉之情,而後納涼會才漸漸吸引了臺灣人的加入。隨著納涼會逐漸流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嗅到商機,從1902年開始,利用納涼活動推廣鐵道交通事業,發起前往淡水方向的「納涼列車」,一路經過圓山、士林、北投到淡水,讓民眾前往市郊,自由上下車,收費低廉平價,在淡水河的涼風中一消暑氣。隨著臺灣鐵路的擴展,這樣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不只台北,基隆、台中、高雄都有類似納涼列車的活動。

 

除了鐵道輕旅行的納涼列車,臺灣各地陸續舉辦了定點的「納涼會」,在明治時期日人對多的台北北投一帶是最早大力推行納涼會的地區,理由不外乎溫泉勝地的名聲,吸引大量前往觀光的日本人。新店溪河畔的古亭庄地,也是納涼的另一重要據點,吸引了大稻埕一帶的居民。大正時期,臺灣各項交通基礎建設大致完成,北中南各區域快速發展,納涼會也在全臺各地開花,從西岸各城市,到東北角的宜蘭,甚至是澎湖,都有主辦納涼會的報導。

 

不消說,納涼會時間多半在晚上,有點類似今日的夜市,場地多半臨水,不是在河邊,如台北的淡水河、新店溪;臺中的綠川;臺南的安平運河;要不就是臨海,如基隆海水浴場或是高雄港週邊。

 

除了河邊、海邊之外,「公園」這現代化都市理念下的新興產物,也成為納涼會舉辦的地點,納涼的活動也從市郊進入市區。舉凡戲院、公會堂、學校、動物會都能納涼,已納涼的名義也帶動了商店街和地方商業的繁榮。到了昭和時期的1930年代,不只在大城市,連街庄、小鎮都開始舉辦各自的納涼會,成為臺灣夏天最常見的風景。

日治時期北部納涼會以北投溫泉區為中心,甚至開設納涼列車載著旅客前往避暑。納涼會文化除了北部幾個主要地點外,基隆、台中、台南也都舉辦過納涼會活動。

日治時期北部納涼會以北投溫泉區為中心,甚至開設納涼列車載著旅客前往避暑。納涼會文化除了北部幾個主要地點外,基隆、台中、台南也都舉辦過納涼會活動。

 

給我涼意其餘免談

納涼會的活動內容,可以說千奇百怪,什麼樣的活動都有。「藝文納涼會」以朗頌詩詞、展示書法、繪畫,若現場民眾有喜歡的作品,可以當場購買,像是流動畫廊一般。「撫慰納涼會」則主攻心靈寧靜,譬如發放提燈,以月光代替電燈的照明,並有淨琉璃的音樂演奏和優美的人聲歌唱,讓人們沉靜白日煩躁的身心。

 

「活動寫真納涼會」則是放映當時剛萌芽的電影,日文裡稱為:「活動寫真」、「自動幻畫」,露天電影的放映總是引來人潮,誰都想感受這新科技、新媒介的聲光魅力。「運動納涼會」以運動賽事來吸引觀眾,最常見的是相撲,稱為「納涼相撲」,另外還有剛剛興起的撞球,藉由「納涼撞球大賽」一方面賺取報名費,一方面進行撞球推廣。

 

「演藝納涼會」最受人們期待,多半在有舞台的市內空間,在台上有落語、漫才、戲劇、器樂演奏……等不同的演出。對今日來說,最難想像的,大概是「棋藝納涼會」,顧名思義,就是發起集體下棋競技抗暑,包括圍棋、將棋、五子棋,其中五子棋最為常見,讓各地有興趣的民眾甚或棋士對奕,由商家提供贏家獎品,有時可以高達上百人參加。

 

近年來也曾辦理現代納涼會活動。在2017年的北投納涼祭宣傳海報上,用了1913年《日日新報》上刊登的北投大納涼會的盛況影像。Photo Credit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北投溫泉博物館

 

什麼涼快就吃什麼

飲食是納涼會的重頭戲,不管什麼性質的納涼會,吃吃喝喝還是最大賣點。飲料來說,當然以清涼消暑為主,販賣最多的酒類飲品,不管日本酒、麥酒、進口洋酒都能在納涼會買到;非酒精飲料則有碳酸飲料和各樣冰品,這些多半從西洋引入,最常見的碳酸飲料是美國傳入的檸檬水,冰品則以刨冰為主,冰淇淋也曾在納涼會裡現身。

 

食物的話,大多以日本庶民料理為主:關東煮、雜煮、壽司、汁粉、涼麵都是會場常客;臺灣料理的「膾羹」也曾出現在納涼會的報導裡,顯示了臺灣本地的飲食文化,已融合至納涼會裡。

 

納涼會一詞看似陌生,但在現代生活中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體驗,今日臺灣各地常見的夜市,日本保留納涼傳統的夏季祭典,都是人們觀光旅遊常安排的行程。甚或前往河畔、公園野餐,帶著沙拉三明治、加了水果的優格、沙拉、麥片,或是夜市裡販賣的各種水果牛奶、刨冰、冰淇淋。就算躲避日頭,和三五好友在家品茶、料理涼爽輕食,找個通風的窗口,放著輕音樂,簡單沖泡麥片,加入冰品,自製獨家的抗夏飲食,聊聊天、玩玩小遊戲,也何嘗不是一場納涼會呢。

 

在這波疫情尚未退去的此刻,歷史中的納涼會風情更具意義,躲避酷熱帶來的焦躁與疾病,在夏日晚風的涼意中,給生活帶來點簡潔悠哉的情趣,吃些健康美食,補充身體和心靈的營養。今夏,不妨扭轉「哪邊涼快哪邊去」的精神,舉辦一場屬於你的納涼會,感受一下過去與現在的夏日風情吧!

 

參考文獻:

陳毓婷,〈日治時期臺灣的納涼會─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之探討(1902-194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關口大樹,〈日治時期北投溫泉的發展─以納涼會為中心之探討-(1902-1945)〉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保養身體讓佳格助你一臂之力,現加入旗艦商城,新會員請到會員中心完成【編輯個人資料】立享100元購物金,立即前往

 

不論古今,不管何處,炎炎夏日,那炙熱的高溫,都是對人們的一天考驗。滿佈皮膚的濕黏汗水,煩躁情緒隨著溫度高升,不同於冬季的寒冷,至少還能靠著升火、厚衣、熱食……等等保暖之道渡過,夏天這炎魔巨獸令人無處可逃。

 

在歷史中,達官貴人、有錢有勢者,一遇夏日,大多就抛下日常的一切,前往各大避暑勝地,在湖泊、樹林環繞下躲避暑氣的侵襲;相形之下,一般平民老百姓只能想辦法利用夏夜的涼風,安排各式各樣消暑的活動,用來忘卻白日艷陽的毒辣殘暴。

 

日治時期臺灣各地的舉辦的「納涼會」,就是夏日庶民生活,努力尋得清涼的一帖藥方,用慶典活動的歡娛欣喜,沖淡溼熱,忘記酷暑,身心重新充電,迎接下一個陽光普照的明日。

 

就像當時臺灣許多新事物或風俗一樣,納涼會的歷史溯源於日本。自江戶時代起,納涼會已經是重要的常民活動,在夏日夜晚,攤商聚集河畔兩旁,民眾扶老攜幼,全家出遊,最後以施放煙火作為活動的最高潮。浮世繪名畫家歌川廣重的〈兩國橋納涼花火之圖〉,就描繪了江戶人民聚集在隅田川的兩國橋,或行走於橋上,或乘舟於河面,共同納涼,欣賞煙火於空中綻放的夏日風情。

 

〈兩國橋納涼花火之圖〉,歌川廣重,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Photo Credit :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Public Domain

 

哪邊涼快哪邊去

日人治理臺灣後,固定的夏季慶典也引入島上,最初僅在臺日人社群流行,一邊抗暑消熱,順便一解思鄉之情,而後納涼會才漸漸吸引了臺灣人的加入。隨著納涼會逐漸流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嗅到商機,從1902年開始,利用納涼活動推廣鐵道交通事業,發起前往淡水方向的「納涼列車」,一路經過圓山、士林、北投到淡水,讓民眾前往市郊,自由上下車,收費低廉平價,在淡水河的涼風中一消暑氣。隨著臺灣鐵路的擴展,這樣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不只台北,基隆、台中、高雄都有類似納涼列車的活動。

 

除了鐵道輕旅行的納涼列車,臺灣各地陸續舉辦了定點的「納涼會」,在明治時期日人對多的台北北投一帶是最早大力推行納涼會的地區,理由不外乎溫泉勝地的名聲,吸引大量前往觀光的日本人。新店溪河畔的古亭庄地,也是納涼的另一重要據點,吸引了大稻埕一帶的居民。大正時期,臺灣各項交通基礎建設大致完成,北中南各區域快速發展,納涼會也在全臺各地開花,從西岸各城市,到東北角的宜蘭,甚至是澎湖,都有主辦納涼會的報導。

 

不消說,納涼會時間多半在晚上,有點類似今日的夜市,場地多半臨水,不是在河邊,如台北的淡水河、新店溪;臺中的綠川;臺南的安平運河;要不就是臨海,如基隆海水浴場或是高雄港週邊。

 

除了河邊、海邊之外,「公園」這現代化都市理念下的新興產物,也成為納涼會舉辦的地點,納涼的活動也從市郊進入市區。舉凡戲院、公會堂、學校、動物會都能納涼,已納涼的名義也帶動了商店街和地方商業的繁榮。到了昭和時期的1930年代,不只在大城市,連街庄、小鎮都開始舉辦各自的納涼會,成為臺灣夏天最常見的風景。

日治時期北部納涼會以北投溫泉區為中心,甚至開設納涼列車載著旅客前往避暑。納涼會文化除了北部幾個主要地點外,基隆、台中、台南也都舉辦過納涼會活動。

日治時期北部納涼會以北投溫泉區為中心,甚至開設納涼列車載著旅客前往避暑。納涼會文化除了北部幾個主要地點外,基隆、台中、台南也都舉辦過納涼會活動。

 

給我涼意其餘免談

納涼會的活動內容,可以說千奇百怪,什麼樣的活動都有。「藝文納涼會」以朗頌詩詞、展示書法、繪畫,若現場民眾有喜歡的作品,可以當場購買,像是流動畫廊一般。「撫慰納涼會」則主攻心靈寧靜,譬如發放提燈,以月光代替電燈的照明,並有淨琉璃的音樂演奏和優美的人聲歌唱,讓人們沉靜白日煩躁的身心。

 

「活動寫真納涼會」則是放映當時剛萌芽的電影,日文裡稱為:「活動寫真」、「自動幻畫」,露天電影的放映總是引來人潮,誰都想感受這新科技、新媒介的聲光魅力。「運動納涼會」以運動賽事來吸引觀眾,最常見的是相撲,稱為「納涼相撲」,另外還有剛剛興起的撞球,藉由「納涼撞球大賽」一方面賺取報名費,一方面進行撞球推廣。

 

「演藝納涼會」最受人們期待,多半在有舞台的市內空間,在台上有落語、漫才、戲劇、器樂演奏……等不同的演出。對今日來說,最難想像的,大概是「棋藝納涼會」,顧名思義,就是發起集體下棋競技抗暑,包括圍棋、將棋、五子棋,其中五子棋最為常見,讓各地有興趣的民眾甚或棋士對奕,由商家提供贏家獎品,有時可以高達上百人參加。

 

近年來也曾辦理現代納涼會活動。在2017年的北投納涼祭宣傳海報上,用了1913年《日日新報》上刊登的北投大納涼會的盛況影像。Photo Credit :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北投溫泉博物館

 

什麼涼快就吃什麼

飲食是納涼會的重頭戲,不管什麼性質的納涼會,吃吃喝喝還是最大賣點。飲料來說,當然以清涼消暑為主,販賣最多的酒類飲品,不管日本酒、麥酒、進口洋酒都能在納涼會買到;非酒精飲料則有碳酸飲料和各樣冰品,這些多半從西洋引入,最常見的碳酸飲料是美國傳入的檸檬水,冰品則以刨冰為主,冰淇淋也曾在納涼會裡現身。

 

食物的話,大多以日本庶民料理為主:關東煮、雜煮、壽司、汁粉、涼麵都是會場常客;臺灣料理的「膾羹」也曾出現在納涼會的報導裡,顯示了臺灣本地的飲食文化,已融合至納涼會裡。

 

納涼會一詞看似陌生,但在現代生活中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體驗,今日臺灣各地常見的夜市,日本保留納涼傳統的夏季祭典,都是人們觀光旅遊常安排的行程。甚或前往河畔、公園野餐,帶著沙拉三明治、加了水果的優格、沙拉、麥片,或是夜市裡販賣的各種水果牛奶、刨冰、冰淇淋。就算躲避日頭,和三五好友在家品茶、料理涼爽輕食,找個通風的窗口,放著輕音樂,簡單沖泡麥片,加入冰品,自製獨家的抗夏飲食,聊聊天、玩玩小遊戲,也何嘗不是一場納涼會呢。

 

在這波疫情尚未退去的此刻,歷史中的納涼會風情更具意義,躲避酷熱帶來的焦躁與疾病,在夏日晚風的涼意中,給生活帶來點簡潔悠哉的情趣,吃些健康美食,補充身體和心靈的營養。今夏,不妨扭轉「哪邊涼快哪邊去」的精神,舉辦一場屬於你的納涼會,感受一下過去與現在的夏日風情吧!

 

參考文獻:

陳毓婷,〈日治時期臺灣的納涼會─以《臺灣日日新報》為主之探討(1902-1940)〉,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關口大樹,〈日治時期北投溫泉的發展─以納涼會為中心之探討-(1902-1945)〉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保養身體讓佳格助你一臂之力,現加入旗艦商城,新會員請到會員中心完成【編輯個人資料】立享100元購物金,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