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全館滿3,000結帳輸入優惠碼[go300] 現折300
全館滿5000結帳輸入優惠碼[go88] 享88折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現代人越來越長壽,根據衛福部2023年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已達80歲。但真正能自在生活、保持行動力 的「健康歲月」,平均僅有72歲,代表我們有8年可能因身體機能下降而影響生活品質。其實,維持活力的關鍵藏在日常肌力(骨骼肌 )保養。骨骼肌約占健康成人體重的45%至55%,其健康與功能正是維持行動能力與全身代謝的核心 。
我們吃進去的蛋白質,需要經過消化分解成胜肽,再變成最小可被吸收單位—胺基酸,其中乳清蛋白為人體最好消化的形式,並且含有豐富的必需胺基酸(EAA):
(1)完整蛋白質(又稱高品質蛋白質)
• 需含有9種EAA (包含白胺酸、異白胺酸、纈胺酸,三者合稱BCAA;苯丙胺酸、甲硫胺酸、色胺酸、離胺酸、蘇胺酸、組胺酸),這些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只能從食物獲得。
• 來源:乳製品、豆魚蛋肉類等。
(2)不完整蛋白質
• 缺少1種以上EAA,需要透過飲食互補才能提高整體蛋白質品質。
• 說明:穀類(缺乏離胺酸)、豆類(缺乏甲硫胺酸),會使身體蛋白質利用率下降,可以這麼搭配:紅豆飯(豆+穀)、綠豆沙牛奶(榖+乳品),這些搭配能讓素食者也能攝取完整蛋白質。
※<科普>李比希最低量定律 𝙇𝙞𝙚𝙗𝙞𝙜'𝙨 𝙇𝙖𝙬 𝙤𝙛 𝙩𝙝𝙚 𝙈𝙞𝙣𝙞𝙢𝙪𝙢 又稱 木桶理論
最初用於解釋植物生長受限於最缺乏的營養素。就像一個由長短不一木板組成的木桶,能裝的水量取決於最短那塊木板,植物的生長也受限於最缺乏的元素。此理論後來被<人類營養學>所引用。1931年,William C. Rose 應用此定律研究必需胺基酸,發現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取決於限制胺基酸的含量。若缺乏,即使攝取大量其他胺基酸,也無法有效促進蛋白質合成。此概念對素食者特別重要,透過搭配不同植物性蛋白(如豆類+穀類),可補足胺基酸缺口,達成完整營養。
下列兩圖示意:水位低顯示限制胺基酸木板;補齊後水位高(所有木板一樣高)。
BCAA主要在骨骼肌中代謝並作為能量來源,當中的白胺酸是刺激肌肉蛋白質合成(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MPS)的關鍵因子,其機制為活化mTOR訊號傳遞路徑 來促進肌肉生長 、降低蛋白質分解,已有多項研究證實,白胺酸對年輕人與熟齡族皆具效果。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對蛋白質刺激的敏感度下降,這種現象稱為合成抗性(Anabolic Resistance),在熟齡族群中尤其明顯。白胺酸需要補對時、補對量,肌肉 才有感。
根據目前科學研究,刺激肌肉蛋白質合成(MPS)的建議補充策略:
族群 | 建議劑量 | 說明 |
ü 熟齡族 | 每餐 2.5–3 克白胺酸 或 每餐25-30克完整蛋白質(含10gEAA) | 1. 需達一定劑量[黃1] ,才有助達成刺激閾值。 2. 完整蛋白質需平均分配於三餐,更能助維持[黃2] 肌肉。 3. 白胺酸補充建議來自完整蛋白質來源,如乳清、豆魚蛋肉、乳製品等。 |
ü 一般成人 ü 久坐族 | 每日 45-55 mg/kg 舉例:60kg ≈ 3.3g白胺酸 |
※ 解析:
(1) 世界衛生組織對亮氨酸的每日建議量為 39 毫克/公斤/天(對於70公斤的人約為2.7克/天)
(2) 每100克食物中的亮胺酸、蛋白質和能量,可以發現攝取3g白胺酸,相當於要吃36g去皮雞胸肉,約等於每餐至少吃到一份肉類。
品項 | 白胺酸(g/100g) | 蛋白質含量(g/100g) | 熱量(kcal/100g) |
去皮雞胸肉 | 1955 | 23.3 | 100 |
低脂豬肉(無明顯脂肪) | 1741 | 21.3 | 157 |
小羔羊 | 1532 | 20 | 159 |
鮭魚 | 1496 | 18.2 | 185 |
蛤蜊 | 0.718 | 10.2 | 72 |
(3) 平均分配於三餐:每餐補足蛋白質,有助穩定肌肉合成,支持肌力與行動力 。即每天攝取相同總量的蛋白質(如90g/day),比集中在單一餐更能有效刺激肌肉合成。
( D Paddon-Jones., et al, 2009)
(4) 選擇飲食搭配策略,每餐約攝取 3g 白胺酸:
早餐:1顆茶葉蛋+300ml無糖豆漿+100g雞胸肉+1片全麥土司。
午餐:120g滷雞腿1隻+小方豆干2塊+青花菜炒菇2份+半碗糙米飯。
晚餐:100g煎鮭魚+毛豆燴豆腐+地瓜粥1碗。
當年齡增加,肌肉蛋白質合成(MPS)敏感性下降,會需要更高比例白胺酸與更大量優質蛋白質,才足以驅動合成反應。2011年《Nutrition & Metabolism》指出,老年人至少需攝取20克(含約2克白胺酸)的蛋白質,才能讓MPS超過靜止水平。與之相比,年輕人僅需約1克白胺酸即可達成相同效果。以及2015《Eur J Clin Nutr》指出,補充0.21克/公斤/天的EAA(含40%白胺酸)膠囊,每日早晚隨餐服用1顆,可改善長期運動能力(LTM)和體力活動能力(FP)的指標 。
※不同族群蛋白質與白胺酸(Leucine)攝取建議表:
分類 | 每餐<白胺酸>建議量 | 劑量與來源 | 說明 |
年輕人 | 約1g (~26% EAA) | 約15g乳清蛋白 | 已可刺激MPS高於靜息水準 |
熟齡族 | ≥ 2-2.8g (~40% EAA) | 約20-30g乳清蛋白或高白胺酸EAA配方 | 需要更高白胺酸比例刺激MPS,有效對抗肌力流失 |
EAA補充品 | 每份含3.6g EAA (白胺酸約1.4g) | 高比例設計(Leu佔40%) | 更易達刺激閥值,減少食物負擔 |
※EAA補充品:Amino L40─含有40%白胺酸的飲食替代方案
每份含有完整九種必需胺基酸,並提高白胺酸40%為核心關鍵以「啟動合成」為目標。
★建議補充族群:
中高齡族群--支持健康老化 。
健身運動族--幫助肌肉修復 。
病後補養者--協助維持體力與日常機能。
上班族、學生族、三餐外食族--作為日常營養補充。
【營養師小叮嚀】
建立健康肌力不是短跑,而是長期的積累。記得每天攝取足夠且完整蛋白質,並搭配適度阻力訓練,就是對自己最溫柔也最智慧的健康投資。最重要的是─從任何年齡開始都不嫌晚。
參考資料: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ilot trial of L-Leucine-enriched amino-acid mixtures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men and women aged 65-75 year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ur J Clin Nutr. 2016 Feb;70(2):182-8. doi: 10.1038/ejcn.2015.91. Epub 2015 Jun 17.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eucine Supplementation in the Elderly., Review J Nutr. 2016 Dec;146(12):2625S-2629S. doi: 10.3945/jn.116.230771. Epub 2016 Nov 9.
Nutri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sarcopenia - A special focus on Asian Indians., Review Osteoporos Sarcopenia. 2022 Dec;8(4):135-144. doi: 10.1016/j.afos.2022.12.002. Epub 2022 Dec 13.
Skeletal muscle protein metabolism in the elderly: Interventions to counteract the 'anabolic resistance' of ageing., Nutr Metab (Lond). 2011 Oct 5:8:68. doi: 10.1186/1743-7075-8-68.
Where to Find Leucine in Food and How to Feed Elderly With Sarcopenia in Order to Counteract Loss of Muscle Mass: Practical Advice., Front Nutr. 2021 Jan 26;7:622391. doi: 10.3389/fnut.2020.622391
<免責聲明>:本文章僅供參考,並不是專業的醫療建議,如果你有任何疑慮或特殊的身體狀況,請在食用補充品或補充劑或改變飲食習慣前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
張鈺碒——營養師界的美味生活推手!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研究所畢業,擁有營養師與食品技師雙證照,具備減重中心與長照機構營養實務經驗,並參與多項減重與保健食品研發。專注將專業營養知識落實於日常,從體重管理、銀髮營養到產品設計,致力打造「吃得懂、做得到」的健康方案。
我的理念很簡單:讓營養不只是知識,而是生活中溫柔而持久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