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全館滿3,000結帳輸入優惠碼[go300] 現折300
全館滿5000結帳輸入優惠碼[go88] 享88折
[ 限時免運 ] 全站不限金額 通通免運!!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台灣洗腎人口長年高居不下,每年接受洗腎治療人數逾8-9萬人,因洗腎人口占居全球第一而擁有「洗腎王國」的惡名。洗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隨著台灣進入到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也使得透析發生人數逐年增加。此外糖尿病也與腎病變息息相關。根據2023年台灣腎病年報指出,2021年透析盛行患者於盛行前一年有糖尿病比率為46.8%,意味著透析患者中有將近一半是患有糖尿病的。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最後需要洗腎?」、「糖尿病患者如何保護腎臟?」其實,糖尿病確實是慢性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之一,但並不是每位糖尿病患者都會走到洗腎這一步。是否需要洗腎,取決於三高是否控制得當(血糖、血脂、血壓)、生活習慣、是否及早發現腎臟病徵兆與規律接受血液與尿液檢驗。本文將帶你了解糖尿病與腎臟的關聯、常見的腎病前兆,以及如何透過日常飲食管理,降低洗腎風險。
人體的腎臟位於下背後腰脊椎兩側,左右邊各有一顆,而每顆腎臟的重量雖僅約125-150公克,但他卻接受了約20-25%的全身心輸出量血流。腎臟主要的功能是作為人體的過濾系統、是一個血液淨化的器官。一般來說,食物中的蛋
白質與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會進入血液中由腎臟來負責過濾血液中的含氮廢物與過多的液體,例如尿酸、尿毒、肌酸酐等,過濾出血中的毒素再從尿液排出。
糖尿病患者通常是身體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或對胰島素的反應不良,因而造成葡萄糖不被分解而待在血液中。而這些糖會對全身血管及神經系統造成傷害,所帶來的糖尿病併發症有大血管(如動脈硬化症、腦中風)及小血管(如視網膜、腎臟、神經)病變。長期的高血糖造成的影響也如毒素一般,血液中未使用的葡萄糖會損傷腎臟內的微血管,造成腎絲球破壞,為導致糖尿病腎病變的主要因素,亦為糖尿病洗腎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血糖控制則與腎臟的健康息息相關。
那麼,是否有糖尿病腎病變症狀可以被提前發現與治療呢?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在罹患糖尿病腎病變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不過,早期的診斷與治療是可以延緩發生與進程,因此定期篩檢糖尿病腎病變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目前糖尿病腎病變篩檢在臨床上常用檢查以血清肌酸酐、尿液微量白蛋白、尿液生化檢驗三種方式為主。其中,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最早出現的敏感指標、早期徵兆。因此若發現微量白蛋白尿,應及早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及藥物治療,以減緩腎功能惡化。
慢性腎臟病進展分為五個分期,而初期通常指第一期和第二期,腎臟病初期症狀通常沒有明顯的腎病前兆,但可能會出現夜尿、多尿以及血尿等排尿型態,或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是什麼呢? 是指當腎臟的過濾功能受損使白蛋白開始從尿液少量漏出,也是糖尿病進入腎病變的最早警訊。但由於微蛋白尿不容易察覺而經常被忽略,並且必須透過尿液檢查來檢測,因此經常等到症狀明顯,例如發現尿液有泡泡或水腫時,往往已進入中後期。接著在慢性腎臟病第三、四期階段腎臟功能減退為正常人的15-59%,此階段腎功能已嚴重受損,會出現疲累、虛弱、頭昏、走路易喘、高血壓及貧血症狀。當慢性腎臟疾病進展到最後階段,也就是慢性腎臟病第五期,此時腎功能剩下15%以下,腎臟已無法有效清除體內代謝物與維持體液的酸鹼平衡。隨腎功能逐漸衰退,慢慢出現尿毒症狀,也是洗腎前兆。而洗腎前兆有那些呢? 像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皮膚搔癢、口腔出現異味、因貧血引起臉色蒼白與全身疲倦等情形。當腎臟功能持續變差導致身體代謝異常與上述情形,並且藥物治療與飲食調整仍無法控制,醫師會與病人及家屬充分討論,選擇最適合的腎臟替代療法來取代腎臟功能、減少身體負擔、維持生命。
腎功能不好怎麼辦? 有哪些人容易得到腎臟病或是屬於高危險群呢? 以下是10大慢性腎病高風險族群,若是屬於高危險族群其中之一,那麼就必須要提前留意、積極預防。
(1) 糖尿病患者: 長期高血糖會造成血管病變,進而影響腎臟血流量與腎功能
(2) 高血壓族群: 持續血壓控制不佳會影響腎臟血管與腎絲球硬化。而腎功能不全亦會升高血壓,進一步加速腎病變,因此高血壓與腎臟病會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3) 心血管疾病患者: 腎臟衰竭亦容易導致腎功能惡化
(4) 肥胖族群: 肥胖會引起許多代謝性疾病,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息息相關
(5) 蛋白尿患者: 蛋白尿的出現已屬於慢性腎臟病,且也是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
(6) 痛風患者: 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會使尿酸沉積在關節與腎組織中,造成腎臟傷害
(7) 65歲以上老年人: 身體器官隨年齡增加而逐漸衰老,腎功能也慢慢退化
(8) 抽菸族群: 抽菸會刺激交感神經與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使血壓升高進而增加腎臟負擔、影響腎功能
(9) 長期隨意服用藥物者: 藥物服用需經由醫師診斷與開立處方藥才可使用,自己隨意購買成藥或來路不明藥品可能會造成腎臟負擔,長期下來就有可能造成腎臟病發生
(10) 有腎臟病家族史: 若家族中有多囊性腎病變或其他遺傳性腎炎者亦為高危險族群,需特別留意
腎臟病並非無法治癒的疾病,是可以預防與治療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最佳的防治策略。在慢性腎臟病第一期及第二期階段,其腎臟功能仍有正常人的60~90%,此階段採取均衡健康的腎臟保健飲食與控制血糖方法為主,以少鹽、少油、少糖及多纖維、多蔬菜、多飲水為原則。另外,不抽菸、不酗酒、不熬夜、規律運動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控制血糖和血壓,並且每半年例行性進行腎功能檢查,透過治療後腎功能是可能恢復正常的。在第三期與第四期階段,由於腎功能僅剩下正常人的15-59%,因此該如何預防洗腎、如何延緩進入末期腎衰竭的疾病進程是此階段的治療重點。進入慢性腎臟病第三至四期需要積極主動配合醫師治療、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另外,慢性腎臟病飲食原則應採取低蛋白飲食,在維持營養良好狀態下,適量的減少蛋白質攝取可降低尿毒物質產生;避免攝取高磷、高鉀、高鈉食物;避免喝過多湯汁及鹽份攝取來改善水腫情形;配合使用醫師所開立之磷結合劑藥物,以預防腎骨病變措施,透過飲食與藥物的幫忙來減緩進入末期腎病的時間。
糖尿病與腎臟病密切相關,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與生活習慣不良,皆是加速腎功能惡化的主因。因此,透過早期發現、定期追蹤、建立健康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調整、體重管理,以及遵循醫師與藥師的指示規律服藥,許多糖尿病患者不必走向洗腎這條路,也才有機會逆轉腎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
何佳蓉 Amanda Ho——營養顧問・你的健康陪跑員
台北醫學大學營養研究所畢業,擁有高考營養師、腎臟專科營養師與糖尿病衛教師等專業證照。曾在教學醫院與國內外食品公司服務,以多年臨床與食品研發經驗,結合營養科學與日常生活,讓健康變得更輕鬆也更有溫度。
我相信,健康,不只是目標,而是我們一起邁進的生活方式。讓我陪你一起練習好好吃、好好生活——讓每一口,都成為你健康的投資。